在老干写作班,有许多同学都在写回忆录,把自己的一生在有生之年写出来,我认为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是留传后代的精神财富,是野史的佐证,同时也是大多数同学学习写作的目的。回忆录究竟怎样写,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商榷。
我发现有些同学写回忆录都是按时间顺序从童年写起,一直写到退休。洋洋数十万字,可以肯定这种写法的同学,一定有长期坚持记日记的好习惯,不然时间,地点,人物写不这样清楚。但是我做不到,首先:是因为我没有坚持记日记,故写不出来,其次:认为有“流水账”之嫌。
什么是回忆录呢?我认为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文体。这种文体的写法比较自由,文章可长可短,重要人物的回忆录带有文献性质。
首先,我认为写回忆录必须注意两点:[1]要抓住典型事例,[2]必须是真人真事。有些重大事件不能面面俱到地平铺直叙,要集中各种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有时可以概括地写以总揽全局,有时可以细致地写以窥豹一斑。只有概括的介绍,不能看到各个细节,只的细致的描述,不能看到全局,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既看到全局,又看到细节。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其次,写回忆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历史阶段的生活,也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经历写生活的某一个侧面。
回忆录既然是写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或是写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经历,那就应该带有“亲切感”可以说“亲切感”是回忆录的重要特征。回忆录有了这种“亲切感”,就能吸引人,如果没有这种“亲切感”就会成为干巴巴的陈年老账,味同嚼腊,不忍卒读。要做到“亲切感”,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表述出来。只有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生动地写出来,再结合自己的思想真实地表述出来,才能产生有血有肉的回忆录。
我认为要多读一些名人的回忆录,比如:鲁迅先生对老师藤野先生的回忆,见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出了藤野先生亲切感人的形象,字里行间也流露了鲁迅先生对他这位老师的无限敬仰之情,读后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又如:茅盾对她母亲的回忆,见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作者在这段回忆录中,写出了母亲对子女学习的关心。孩子考上了南京的学校,要亲自送到南京去,顺便见见大世面。她到了上海,关心的不是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而最高兴到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去买书,一买就是五十种小说和几种历史书籍。这些历史著作都两套。一套给小儿子,并对小儿子说:“你将来要做工程师,但也不能不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表现了一个有远大眼光的母亲的心愿。他们在长江轮船甲板上散步时,遥望江天,感慨万千,她认为见的世面比孩子爸爸还多,而且把孩子拉扯大了心里感到自豪和安慰。作者忠实的回忆了这段情景,使读者想到茅盾的母亲是一个虽然久居乡镇但有远见卓识的妇女。孩子们的成长,跟这位母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茅盾这段回忆录就富于亲切感。
那么是否要等到俱有一定的专业写作水平,才动手写回忆录呢?非也!这对老年同志来说是不现实的,唐老师曾经指导我们写作要“急就章,冷处理。”灵感一来就写好一篇,谓之“急就章”再慢慢修改谓之“冷处理”。当你怀念父母的时候,可以写“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当你回忆童年的时候,可以写“童年往事”,当你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可以写自己经历的某一个侧面,当你追记友人时,可以写“记aaa.”.....有感而发,才不会无病呻吟。各篇加在一起不就是回忆录么?不同样反映了历史么?如按时间顺序写下去,不管有没有灵感,参照日记,拿起笔来就写,这样做很难脱“流水账”的巢臼,纵观名人名作,也没有这样写回忆录的啊?学步感言,乃一孔之见。
彭罗生2009年6月29日
公 司:万象出版社(官网)
联系人:
电话:00852-8192 6088
手机:
E-mail:uni@uhmail.net
地 址:香港灣仔灣仔道165號樂基中心14楼1405室